求真务实,不辱使命

记远安县地名普查文化专家李天奇
日期:2017-09-18 13:57来源:宜昌市民政局
责任编辑:minzhengju阅读量:

  一

  2016年春,在嫘祖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嫘祖镇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小组。因我生在嫘祖、长在嫘祖,长期在嫘祖镇教育系统工作,对嫘祖镇比较熟悉,有幸受邀参与了普查工作。

  地名普查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挖掘和整理地名故事,对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爱家乡的精神,激发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圆满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这项神圣使命,普查工作小组成立后,我们认真学习了《湖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指导意见》,以及市、县关于地名普查工作的相关文件,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明确工作要求和任务。

  受领任务后,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紧张的普查工作中。在具体工作中,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不熟悉的情况,不分份内份外,调动可以调动的资源,给熟人打电话帮助收集和核实材料,互相交流意见,然后分析、推敲,去伪存真,直到写出切实的答案。

  二

  这次地名普查工作是在1982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隔30多年,当年普查时的一些地点现在成了无人区,早已人迹罕至,原来的羊肠小道没了踪迹;有的地方现在成了水库淹没区,时值夏季,雨水多,库水上涨,人无法到达,移民分散在各地,甚至到了外省,失去了联系。而普查表中一些资料又必须准确填写,如果坐在办公室里望着天花板,凭空臆想和推测,照已有的资料填写,人倒是轻松,但对不起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也对不起后人,是对历史的不负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深入实地进行调查。

  荷花店有一座山,古志和2005年出版的荷花镇志都有记载。山头上有一古兵寨,传说麻姑曾在半山一洞中修行,成仙后升天而去,山头一巨石上留有麻姑踩下的脚印,还有清人树立的石碑。受时代的限制,志书所载不详。上世纪初就无人居住了,方圆十里荒无人烟,本来就十分偏僻的山头显得更加荒凉。可是,我在走访时,集镇上的老人讲到此山的一些传说时,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动人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为了探访该山,给石碑和兵寨拍照。我去了三次。4月下旬的一天,我骑车到荷花店,在当地向老乡了解一些情况后便向山上行进,可是步行不远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我只好折返。回到镇里,我又对其他村进行普查。

  后来,我和宁真荣同志二人又去探访,和老宁同志跋涉3个多小时,爬上一山头。因不熟地形走偏了方向,我们所到的山头与要去的山头中间相隔一条大山沟,沟宽约百米,深不可测,沟间还时不时升起云雾。隔沟相望,对面山上的树木时隐时现,犹如雾里看花,兵寨和石碑不见踪影。虽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我们二人只好闷闷而归。

  时隔一夜,第二天清早我就给老宁同志打电话,要求第三次上山。老宁同志身着迷彩服拎着弯把锯,头戴花布帽子,脚穿迷彩球鞋,看上去显得既精神又滑稽,我带上镰刀,老向同志带了干粮,我们三人赶到荷花店时乡亲们才生火做早饭。在当地,我找到曾经采访过的余大伯,他老人家虽已85岁的高龄了,被我的诚意感动,爽快地答应带我们去探访。

  

  探访麻姑洞的路途太遥远啦,中途歇一歇。(摄影:宁真荣)

  原来,余大伯还是30多岁时和刚复员回乡的表哥结伴到过我们要去的山头,后来就再也没去过,路线也不熟了。我们在林中一边砍路一边前行,经艰难的跋涉,终于到了山头。此时,我们已累得浑身是汗,精疲力尽了。但一看到那曾经坚固又雄伟的兵寨,顿时又来了精神。我立即拿起相机拍下现在已破败的兵寨门,穿过寨门,我们来到寨内,现在已长满林木,只剩下断垣残墙,寨的后墙已完全垮塌。大家顾不了休息,又去林中寻找那座盼望已久的石碑,在离后墙约50米开外的东北角,终于在树丛中发现了字迹模糊,碑面斑驳的石碑。我立即砍去碑身周围的树枝,用毛巾拂去碑面的灰尘,碑正面现出“官帝鎮蕩”四个大字,碑立于清同治三年九月二十二日,即公元1865年,已有 152年的历史了,我立即给它拍下了一组照片。

  一阵忙碌后,我们又去寻找那仙姑登天时踩过的岩石,据余大伯回忆,脚印留在悬崖上的一块石头上。可是山头的东、西、北三面都是千丈悬崖,站在崖边,心惊肉跳。我们十分小心地左寻右找,终不见脚印,真是踏破铁脚无觅处。

  在去的四人中,我虽60岁了,但却是最年轻的人。我生在山区,长在山区,年轻时也曾爬过山,攀过岩,比其他三人更适合去探险。我紧了紧鞋带,便一手抓着山上的小树,一手拿刀砍去树枝和杂草,试探着溜到一石墩上,再下到一块突出山崖的岩石上,隐隐约约地看见一个脚印。我弯下腰仔细一看,不禁吓了一跳,原来岩石已断裂,脚印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间已裂开约两寸宽的缝,裂痕陈旧,不知何年已裂开。我连忙爬下身子,试探着向裂开的那一半岩石悬崖下望去,深不见底的悬崖下,凉风嗖嗖,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经试探,岩石暂时不会崩塌。我兴奋地喊到:“我找到脚印了,你们慢点下来看”。随后,向、宁、余三人小心翼翼地爬到岩石上。大家如获至宝,一路来时的疲惫被山下吹来的凉风吹得烟消云散。有的人用树枝扫去石上的碎石和树叶,有的砍去树枝,我拿起相机咔、咔地开始拍照。虽然辛苦,但我们找到了仙姑登天时踩过的岩石,以及清道光时期立的石碑,给它们拍下了照片,可让人们坐在屋里一睹它们的风采,了却了心愿。

  原高峰村的一部分、玄庙村的大部分现在都被淹没了,知其地名的村民分散到了各地,为了弄准地名资料,不顾炎热,不怕山高路陡,我早上7点多就出发,用了两天的时间去走访村干部和知情人,收集了一大本资料,比较准确的填写了统计表。

  三

  在普查时,我们发现原来的普查资料中也有不准确的地方,如原沙坪村的“椆树店”登记为“稠树店”,真金村的“彭家湾”登记到青峰村里。下发的资料中晒旗村的“恒家坡”、原杨柳村的“高家坡”、金桥村的“高登山”等等,要么名称有误,要么地界有误。如下发的资料中把原天福大队的“卢家墩”登记为青峰村的“陆家墩”。我在普查时,多次到青峰村找村干部核实情况,跑了不少路,吃了不少苦。却没有满意的结果。后来,我到定林村(原沙坪村已并入定林村)去走访时,得知“椆树店”因生长有几棵大树,村民称之为椆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人在树旁开过店子,后得名“椆树店”。正确的地名应是“椆树店”而不是书上的“稠树店”。我将地名纠正过来。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启发:青峰村的“陆家墩”可能是原来普查时把名字弄错了。于是,我第三次到青峰村走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她原有一位亲戚住在原天福大队,姓卢,上世纪70年代修天福水库时被移到了现在的分水村。卢家墩靠近青峰村,又位于悬崖之下,40多年前被库水所淹没,几乎被人遗忘。为了更进一步弄准情况,我又通过其他渠道证实了老人说法无误。我判断第一次普查,误将“卢”写成“陆”,并错误地把它划入了青峰村。普查小组的同志也认可我的判断,这次普查时,我把“陆家墩”改正为“卢家墩”,并登记到分水村里。在普查工作中我们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复调查核实,认真地给予了纠正。

  四

  进行地名普查,可让人们知道一些地名的渊源,有哪些典故,本地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事件,我们的前人为社会的发展作过哪些贡献,对于激发人们为实现强国梦而奋斗也是有帮助的。我虽是嫘祖镇人,但以前对家乡了解还是不够透彻。通过这次普查,我知道了早在上个世纪乃至几百年前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和解放的斗争中,本地也发生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上世纪30年代发生在西河村的荞麦寨的农民武装起义十分悲壮,如大恶霸李吉庭将13岁的游击队员王廷方杀害后还惨无人道的将王的心肝挖出饮酒。清朝时发生在苟家垭的农民反清起义斗争,让我们记住了先辈的英勇事迹。上世纪发生在盐池村的殷盐磷矿垮塌事故,给我们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百多年前,发生在原玄庙的汪氏薄待风水先生的故事,教育我们做人要厚道,讲诚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代代的嫘祖人用勤劳的双手修通了一条条奔向美好未来的康庄大道;架起了一座座通往全面小康的金桥;荒山野岭响起了轰鸣的机器声,穷乡僻壤建些了现代化的小区。我们的家乡将越来越美,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甜。人们会赋于一些老地名新的含义,同时,又会出现一些寄托人们美好愿景的新地名。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嫘祖大地上的人,都要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作者:宜昌市远安县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 李天奇